最新主题
特别推荐
 关键字:  
 范  围:
您的位置: 首页>>散文随感>>查看文章

  秋天在敦煌
  来源: 海容在线    作者:  海容                 】    

                                  
 
    凡是中国做学问的人,不去敦煌看看,我以为那不仅是一种人生的遗憾,更重要的是缺少了对河西廊的了解,和对祖宗深厚文化底蕴的感受与体悟。
    我去敦煌的时候,正是仲秋季节。人们常说春华秋实,深居大漠戈壁中的那片生命之舟的秋天,给人的感觉更有一种别样的清意。博物馆的小姐告诉我,历史概念上的河西走廊,主要指由兰州渡过黄河,进入新疆的这段漫长的峡谷地带,她北接腾格里大沙漠,南屏祁连山脉,绵延千里,也是当时人们进入西亚的丝绸之路。在这上千里的峡谷中,依靠祁连山每年融化的雪水,浇灌着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县市,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有人说生命是水做的,如果没有了祁连山的雪水呢?博物馆的小姐怕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于是主动告诉我们,祁连山的雪即使从现在起上苍一片雪花不落,她的储水量也可供应河西走廊100年的时间。好大一个“冰源水库”,这么多的生命,上苍怎么又会不倦顾他们呢?我突然明白了,当年汉武大帝为什么要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贿赂乌孙联手赶走匈奴,后又两度派霍去病“奔袭祁连山,杀虏以数万计”征服这块土地。难怪中国的历史学家说,冷兵器时代谁拥有河西四郡,谁就拥有中国西部半壁江山的安宁。从某种角度看,这可能也在秋天的意义上。
    上学时读边塞诗,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古来征战几人回”。感觉总是满目凄凉,一腔悲怆。这也可能是徒步漫长的“走廊”给人们留下的感慨。一千多公里的狭长走道,人迹罕见,又缺粮少水,守边战士与关中平原比,与江南水乡比,当然是满怀凄楚喽。自然,历史意义上的创制和文化意义上的叹世完全是两会事。也许正因为这样,它的历史人文景观才有独具的特色,也才会如此的美丽。
 
                              二
 
    秋天因为天气的关系,也如同收获一样,敦煌人都换上了御寒的秋装,不是军衣就是手工缝制的夹衣,这样就更突出了敦煌人的实诚来。但与外表不同的是,走近他们你才会发现,他们也像秋天敦煌的果实一样,个个饱满而充实。随便跟博物馆的小姐提几个问题,她立刻引经据典,好像敦煌的过去和现在全在她的心中。我们在敦煌影视城,见到一个涂脂抹粉的导游,这也是在敦煌的几天里惟一见到的一个化装的女孩。因为她有点世俗,又涂脂抹粉的,就认为她可能胸无点墨。没想到在参观中偶尔提出西夏建都和西夏西征的时间问题,她却立刻口如悬河,让你立时对她妖冶的外表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审美通感的改变,更多地来自她对知识的占有,我们也不由产生了几分失敬之感。因为敦煌影视城是为投拍唐朝末年,守边将领张仪潮及后人,在大唐已经灭亡半个多世纪后,守边安民,经营河西政权70余的那段历史。故事本身就很悲壮,改朝换代,战火再燃,一个深陷千里之外的前朝遗老,并不知道国家已经灭亡,而且还为国守土安疆,这种境遇,不用问你也可以想象的到他的艰难。拍摄景地是仿唐朝时敦煌城建的,片子剪完后,留下一座空城招徕游客,收几个参观费用以养护“城池”和人工,也应该算是一种文化传扬吧。
    原以为敦煌地处偏远,民风纯朴,比起一些都市的生活来减煞了一些浮燥气,敬业精神也会相对增强。后来参观莫高窟,听了几起关于导游出走的事,才知道也不尽然。莫高窟的导游业务非常精熟,手无片纸,便走便讲,随问随答。陪同我的老杨介绍,这些导游对莫高窟的洞窟来说,没有他们不清楚的。他们的脑袋里每人都可以写一本莫高窟的小册子。我说敦煌的年轻人真精于学。老杨说,这里已经有12个年轻导游被日本学人挖走了。我立刻对这种学知产生了另一种感觉。是的,参观莫高窟不准带相机、摄像机,而且参观的洞窟只有了了十数个,对于整天叫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日本学人来说,这些小家伙简直就是活洞窟。
    晚饭后,我和同事老田去街上走走。我们在众多仿制文物商贩的叫卖声中,发现一对不吭不哈的老年夫妇,他们面前一摞书上的小木牌写着“签名售书”,那个戴线帽的老头,因为衣冠太旧,又一副农村人打扮,一点文化人的感觉也没有,尤其是他那顶帽子,在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小老头才戴,因为那帽子像一个长筒线袜,天冷了把帽裙撸到脖子处,只露出两只眼睛,虽然像个打劫犯,但甚是挡风御寒。天热了又可以将下面的部分卷起来。农村一般讲究的老人都把帽裙卷起来戴,即使再冷也不过将卷起的部分拉到耳垂处。售书的老夫妇一定又是书贩子之类的货色。那老头霜打茄子似的,一副蔫相,头也不愿意抬一下。那老妇人倒是蛮精神的,满含期盼的目光盯住每一个过往的行人。老田被老妇人的目光扯住,犹豫了下拿起书翻看,老妇人立刻热情升高,这本《敦煌诗歌楹联散文选》是他编的,老妇人目光掠了眼蹲在地上的小老头。几年了出书费交不起,只得自己卖书还债。老妇人很怕我们不信,指着环衬上的一张照片说,这就是他本人,你们不信看看。小老头仍没有抬头,面部一副木纳的表情。老田仔细看了半天书,然后又省了眼小老头,用肘抵抵我,意思帮帮俩老人。既然是老田看过的书,如果他能掏钱,至少说还算值。于是我们掏钱拿书,小老头此时才抬起目光,机械地拿起小楷,一手捧着展开的书,一手悬笔在扉页上留下了一行娟秀的小字,那小楷不仅书写流畅而且非常的美丽。我立时感到自己有点衣帽取人了。小老头仍没有抬起目光,只是在填写题头时,问了句怎么称呼。我说叫海容,大海的海,内容的容。老头此时才抬起目光,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边写边嘀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啊!”他以著书人的规范动作放好毛笔,双手将书递给我,并点了下头示好,那本10元钱的签名之书,我当时真想再加90元。没有做的原因,是他的文化人格已经告诉我,他不会收这不该要的钱的。
    古阳关的讲解员是个地道的农民,黑脸驼背,其貌不扬。但当他拿起讲解捧时,胸中仿佛自有百万甲兵一般。从老子出关布道,到张骞前后出使西域,所走的南北关隘的异同,如同他同张骞握过手似的。讲到兴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他竟然随口而出。我们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上面的阳关是这儿吗?农民立刻羞赧地一笑,其实他比谁都明白,王维诗中的阳关是泛指,而绝对不是他脚下的阳关。在故阳关门口看到一个出土的铜香炉,炉底小篆是贞观五年,报价150元。我们问那个脸色黝黑的农妇,你知道贞观五年的一只铜香炉要报多少价人才相信吗?她笑了,说这是骗那些不懂管子人的,只有傻×才买呐。
    敦煌人对自己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是很熟悉的,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历史,更没有理由忘记生养我们这块土地的历史。
 
                               三
 
    也许是莫高窟近代不幸的历史,才激起了敦煌人乃至整个炎皇子孙对自己母体文化的思索、热爱与敬重。走进莫高窟,在众多的外国游客面前,你会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里存列的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时间,还是成熟时间上,都是西方艺术无法比拟的。尤其洞窟中那一尊尊尽善尽美的雕塑,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在世界历史文明背景中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它高居世界文化艺术之巅,是全人类的精品屋。也只有在这里,你才会真正体悟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与精深。这是一座真正的艺术宝库,她容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和装饰于一炉,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也才引得无数中外学子折腰。
    丝路宾馆为日本客人举办小型文艺晚会,我们被应邀参加。全场坐满了日本人,前排的贵宾席位,宾馆负责人坚持让内宾就座。我以为这是一种荣耀,一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荣耀,也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荣耀。浮名浮利,过眼烟云,只有凝固了的精神产品才是永恒的。歌手献上了日本民歌《北国之春》,全场日本人击节而和,这多少表现了大和民族的自尊与自豪。当舞台上“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舞曲终断,小姐到贵宾席敬酒时,我们遵循中国先宾后主的祖训,示意让小姐将酒送到后排的宾客手中,这似乎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族自尊。敦煌的文化遗产已经属于全人类,但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她永远属于中国。
    莫高窟前有个道士圆寂塔,里面埋着道士王元箓,就是这个近乎文盲的小道士给中华文化遗产蒙上了无限的耻辱与悔恨。造成了他千万条生命也无法挽回的文化遗产的大浩劫。1900年5月,这个当兵退伍后无以生计的王元箓,在无意间发现了敦煌的藏经洞。藏经洞中共珍藏各种文化卷帙46000余号,而且全部是印刷术发达之前的写本和刻本,密封了近900年,可以说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举世无双。小道士王元箓虽然不知道她的真正价值,但他知道这东西是古董,可以换钱。至于能换多少钱他一概不知。于是今天弄一本换点盐,明天弄两本到兰州换点米,他万万没想到把俄国、英国和法国人都引到了敦煌,这些文物贩子偷偷到敦煌,用点小恩小惠给小道士,将这些稀世珍宝成箱成车地偷偷运往国外,政府查封,因小道士天高皇帝远,又是他一个人知道此事,继续偷偷摸摸干他的勾当,及至敦煌藏经洞瑰宝的发现在国外引起轰动,清政府才知道我们的无价之宝被那个小道士偷卖出去了40000万号卷帙,捶胸顿足已经晚矣,这么重要的发现,这么贵重的国宝,却毁在一个文盲手中,这是一段令人欲哭无泪的历史,也是一段令人怒发上指的历史。
    在月牙泉的山顶上,有人乘着滑翔机,一个接一个地飘落到山脚下,这使我想起了敦煌机场一架接一架满载国内外学者降落的飞机,敦煌学的秋天已经到来,她将伴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走进21世纪,走向世界!

                      1995年秋于甘肃敦煌

海容在线    崔海容  海容       www.sina.com  新浪  www.163.com  网易  www.baidu.com  百度

海容在线 By hairong